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 正文

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

2024-05-10 14:56:48 来源:瑜维娱乐网作者:娱乐 点击:403次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20世纪30年代的消费行为下中国国货运动是历史学、经济学、家国广告学、情怀新闻传媒与文学等众多学科聚焦的消费行为下对象,既有从宏观视角对国货运动展开整体研究,家国以不同区域为考察点探析其流变,情怀又有透过广告、消费行为下女性化妆品、家国国货商标等细微处剖析国货运动推进过程的情怀特点及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消费行为下本文则以消费行为为视角,家国从催生国货运动的情怀历史因素、改变市民消费行为的消费行为下举措、民众消费行为的家国转变等层面,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的情怀国货运动,以期勾勒全貌,揭示参与者的家国情怀。  多重历史因素催生的国货运动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既有战争与灾荒的侵扰以及内部局势的动荡,又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呈现下行颓势。西方各国为应对自身的经济恐慌,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凭借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特权,大量外国商品充斥市场,致使国货严重滞销。原本风雨飘摇的民族工商业面临破产倒闭,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发达之域,亦无法幸免。九一八事变后,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与稳固政治的迫切需求等因素交互作用,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国货运动。近代中国国货工业的演变经历了萌芽时期、充分发展时期、凋敝时期、推进时期、新生活时期等五个阶段(王性尧:《民元以来我国之国货工业》,《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纪念刊》,1948年,第249页)。事实上,中国近代工业化肇始于洋务运动,初期重点创办军用工业,尔后关乎民生的纺纱、面粉、缫丝、制油、造纸等民用企业相继创建,中国近代国货工业初具规模。然而,中国近代国货工业外受种种不平等条约之束缚,内受政治社会纷扰之影响,其发展遭遇层层阻力。创办初期,除纺织及面粉行业稍有成就外,其他各业,进步极为滞缓。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诸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我国民族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引发的抵制日货运动,使国货工业进入了黄金时期。然而,一战结束后,西方各国工业品卷土重来,国货工业进入了低迷衰落时期。20世纪30年代,为挽救民族危亡,并拯救民族工业于水火之中,国货运动再度升温。  此外,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长期处于入超状态。1912年至1946年的35年间,除1941年为出超外,其余34年均为入超。贸易逆差伤及国家经济命脉,引起了各界关注,如何扭转失衡的进出口贸易局面?时人有两种选择,一是治本方法,振兴实业;二是治标方法,提倡国货运动。二者若能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成效必然显着。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外局势的动荡影响着实业救国与国货运动的推进。民众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由于国货难以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洋货的流入,于是“提倡国货,改良国货,足以应全国的需要,且可以使国民使用国货,养成久远的习惯……这种运动实在是扶危救亡,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工作”(德征:《国货运动》,《星期评论•上海民国日报附刊》1929年第3卷第23期,第1页)。如何在洋货充斥市场的情况下,改变城市民众的消费取向,使之热衷于选购国货,形成长久的消费潮流,让消费带动生产,为中国民族工商业提供成长的契机,进而跻身国际市场,实现国强民富,这是当时各界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亦是家国情怀的彰显。  改变市民消费行为的多元举措  国货运动关涉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备受民国政客、工商团体、新闻媒体与知识分子等关注。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积极提倡国货,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国货、推销国货,使民众乐于选购国货,形成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货经营模式,进而改变民众钟情于洋货的消费行为,振兴民族经济。  近代以来,西方诸国将大量洋货推销到中国市场,由于一些洋货物美价廉,普通民众从家庭开支与商品实用性出发,自然倾向于选购洋货。与此同时,既缺乏海关关税保护,又遭受国内不同地区的税收盘剥,民族工业自然停滞不前。鉴于此,各地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力图改变这一局面,主要有:取缔不平等条约,实现关税自主;举办国货展览会,振兴民族工商业;宣传选用国货的重要性与使用洋货的消极影响;要求商店销售国货与禁售洋货等。如,时任湖南省教育厅股长的熊茂生于1933年提出了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倡导国货的方法。认为“务使各国对华的不平等条约,一律取消,然后实现关税保护政策,以抵制洋货的输入,同时又要次第开采矿产,振兴工业,方能制造出品,以代替洋货而应需求”,此为积极的方法;而“努力向民间宣传使用洋货的危险——利权外溢经济破产等——务使全国民众,将鄙视国货的心理转移到洋货上去,则国人自乐用国货了”,此为消极的方法。并试图运用行政权力来推动国货运动,即除少数无国货可代而又必需之洋货外(如各种化学药品),其余有国货可替代的,商店一律不得购买,国人一律不得使用,违者课以累进罚金(熊茂生:《提倡国货运动与提倡国货》,《协均校刊》1933年第22期,第4~5页)。  当时的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并未止步于倡导国货的表层努力,而是竭力提升国货品质,塑造国货质量与口碑,使民众心悦诚服地消费国货。特别是中华总商会以及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商会通过颁布《国货陈列组织章程》《上海市商会国货商场营业员服务须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国货扩大展览推销大会章程》等相关规程,推进国货运动。同时,商会还创办专门的国货商场以满足商人与民众的双重需求。当时,上海先后成立了上海市商会国货商场、上海国货公司、中国国货公司、中央国货大市场与上海国货便宜商场等五大国货商场。其中,上海市商会国货商场是最早建立的国货商场之一,开业当日营销额即达8000元之多,民众踊跃购买绸缎、鞋袜、肥皂、张小泉刀具等国货商品。为进一步规范国货市场,国民政府工商部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可见,政府、社会团体与民众围绕国货生产、销售、消费等展开有效的互动,齐心协力共倡国货。
作者:休闲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