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品悟·传承 正文

品悟·传承

2024-05-03 15:34:26 来源:瑜维娱乐网作者:百科 点击:385次

原标题:品悟·传承

美学家宗白华曾说,品悟传承文学是品悟传承民族的表征。在我国灿烂的品悟传承诗学文化中,边塞军旅诗尤为耀眼璀璨,品悟传承具有十分珍贵的品悟传承审美价值。历代边塞军旅诗忠实记录了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壮心不已的品悟传承心路历程,洋溢着以身许国的品悟传承爱国情怀、勇毅无畏的品悟传承尚武精神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对于当代中国军人而言有着独特的品悟传承文化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边塞军旅诗是品悟传承对中华民族血性胆气、阳刚勇毅的品悟传承诗意吟唱,充分展现了崇尚英雄、品悟传承不畏强暴、品悟传承不惧艰险、品悟传承勇往直前的品悟传承精神气概。早在《诗经》的《秦风·无衣》中就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之句,意思是自觉遵从国家号令,拿起武器,同仇敌忾,战胜来犯之敌,抒写了将士们在外族侵扰之际雄壮慷慨的尚武之风,气势何等豪迈。《九歌·国殇》中也有“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抒写,描述了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歌颂了将士不畏强敌、奋勇争先的勇武之气。

激烈残酷的战斗中,将士们冲锋陷阵、以身报国,透射出军人深挚的爱国情操和勇猛的战斗精神。后世边塞军旅诗中,着力抒发英雄情怀和爱国情愫的作品比比皆是。“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将士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连睡觉的时候也保持着高度警惕,丝毫不敢懈怠;“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为了保家卫国,将士们全然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折射出不畏生死考验,甘愿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佳作致敬铁血军魂,记录了金戈铁马的生涯,抒发了为国征战的豪情,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瑰宝。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借乐府旧题写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战斗成长的过程。全诗仅40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战斗气氛,笔力雄劲。诗一开始,诗人运用夸张手法,以一个“照”字渲染了边境告急的形势:战争的烽火已照到长安,这自然给人以心中不平静的同感。接着,描述了将帅领兵出征的情景,并巧妙地用一个“绕”字勾画出唐军神速挺进、主动出击的场面,但见大雪纷飞,模糊了军旗上的图案;又闻战鼓咚咚,与呼号的风声混在一起,惊天动地;最后一句抒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若能投身行伍,保家卫国是何等光荣!诗作表达了唐代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愿,更展现出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王维在七言乐府诗《老将行》中,塑造了一位曾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老将形象。尽管他命运不济,年岁渐老,但在边地烽火重燃之时,他依旧雄心勃发,愿为国立功,“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明代名将戚继光一生戎马倥偬,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威震敌胆,功勋卓著。他挥笔写下的《马上作》,“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真实还原了诗人南征北战、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显示了戍边将领保卫国家的英姿和雄风。

历代边塞军旅诗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折射着中华民族蓬勃进取的精神风采,彰显了中华儿女勇毅刚健的英雄气概,反映出军人对战争与和平、牺牲与奉献的深切思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工作生活之余,品味边塞军旅诗歌之美,感悟边塞军旅诗歌之魂,传承边塞军旅诗歌之志,对于新时代革命军人夯实传统文化根底,弘扬刚健自信的民族精神,培塑军人血性品格具有重要意义。(■蔡静平)

作者:热点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