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联合作战参谋在这里锻造成长 正文

联合作战参谋在这里锻造成长

2024-03-30 01:16:00 来源:瑜维娱乐网作者:休闲 点击:782次

原标题:联合作战参谋在这里锻造成长

某部在进行协同训练的联合里锻场景。 范江怀摄

清脆的作战造成电话铃声响了3次,才将电脑屏幕前杨飞龙的参谋长注意力“拉扯”过来。

“杨主任,联合里锻我接到战区的作战造成调令了。”“这是参谋长你军旅生涯的新战位,也是联合里锻新起点。工作中如遇到疑惑或有了新的作战造成思考,我们随时保持联系。参谋长”

对于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某教研系主任杨飞龙来讲,联合里锻最近这样的作战造成电话不少。陆续有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的参谋长毕业学员给他打来电话,他们中的联合里锻很多人都通过了考核,从各军兵种选拔进入战区,作战造成担负联指机构作战值班等任务。参谋长

办公桌对面的书架上,摆放着多张毕业合影。最右边的一张合影里,就有刚才通话的学员。学员们对未来的自信憧憬、杨飞龙满脸自豪的笑容,都在合影中定格下来。

杨飞龙所在的教研系,承担着培养联合作战参谋的重要任务。如果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教师,身为系主任的杨飞龙则是“学员遍战区”。

比起收获的喜悦,耕耘的过程更让杨飞龙感慨难忘。

仿佛在一夜之间,杨飞龙变了脾气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7年。那时各战区联指机构工作开展、联合作战能力生成,都在急切期盼高素质的联合参谋人才。也是在这一年,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让杨飞龙牵头组建全新教研系,尽快承担起培养联合作战岗位参谋人才的任务。

当某教研系主任的任命下达时,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杨飞龙的爱人付红伟。她发现:杨飞龙以前经常在家吃饭,现在很少回家;以前脾气温和的他,仿佛一夜之间变了脾气,总是心事重重,动不动就发火。

付红伟想,丈夫工作上肯定遇到了很大的压力。

知杨飞龙者,莫如相濡以沫数十载的妻子。那时,作为某教研系首任系主任,杨飞龙遇到的是“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边是各战区新成立后,对联合作战参谋人才的热切期盼,询问情况的电话接连不断;一边是联合作战参谋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的现状,一切都要从零起步。

该系成立之初,杨飞龙一边收拢人员,一边收集资料。一天,他兴冲冲地来到教员办公室,询问联合培训教材资料收集情况,大家都直摇头。这个系前身教学单位虽然有着一定的联合教学和联合组训积淀,但相较职能任务的重大转变,他们连一本现成的统编教材都没有。

除了面临“教什么”的无米之忧,他们还面临“怎么教”的巧妇之困。

一纸命令让许多原本承担其他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员,成了培养联合参谋人才的教员。面对全新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基本理论、想定作业,还是参谋技能、系统操作,他们都要摸索。

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郭建平,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重新当起小学生。有一天晚上,他梦到自己上课——讲到一型主战歼轰机作战半径时,一名学员举手询问该机“挂载方案”“突防高度”,自己回答不上来,急得脸红。

郭建平“急”醒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人过三十不学艺’,我还能适应新岗位吗?”

面对一部分人的畏难心理,杨飞龙给大家做动员:“联合参谋人才培养,就像战场上一个攸关整个战局胜败的高地。没有专业的联合作战参谋,如何形成联合作战能力,谈何制胜未来战场?除了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别无选择!”

学员在“等米下锅”,不允许教员按部就班地先学习后上岗,边学边干成为现实选择。杨飞龙提出要“走出军种溪流,汇入联合海洋”,在全系开展学军种、学联合的大学习活动。

副教授张烨承担《海图识别与使用》课程教学。备课过程中他发现,学院关于海图的资料积累非常少。为了找资料,他到学员队找海军学员请教,通过电话向海军其他院校教授请教……

教授张英杰50多岁,经历过从兵种到合成、由作战到训练的多次转岗,但这次的转型让他感受最强烈。他承担的某专题教学任务,在全军没有相关研究成果。虽然他按期把成果融进了课堂教学,但张英杰坦言:“转型的过程有点难,需学的知识有点宽,奋斗的味道有点咸。”

杨飞龙列出这样一组数据:组建一年里,数十名教员拥有了联指机构跟训经历,全系人均授课量达数百课时,形成了数十门课程的全新教学体系,其中作战指挥类课程比重超过70%,实践课程比重近三分之二。

从一开始,这个系就不是孤军奋战

“我们的第一节课,是一位上将给我们上的。”在电话采访中,首期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的学员都提到了这一细节。

首期开班在即,要面对从全军选拔而来的新学员,大家紧张忐忑之时,军委机关领导带着专家指导组来了。他们不仅带来了某战区先行成果,还主动承担起了“开学第一课”的教学任务。

对于杨飞龙所在系而言,这样的超常规支持是全方位的、可持续的。

2018年初,教研室主任马强受领某教学任务后,犯了愁。因为较之以往,新专题教学任务不仅“联”的成分有质的提高,授课对象也从以往单一军种拓展为诸军兵种。如何打好“首战”?大家心里都没底。

当时,杨飞龙、马强给素未谋面的军委、战区几个业务局打了一通电话,表达了想去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想法,对方一口答应。全室人员分为几个调研组分赴各单位调研,每到一地,各单位都在规定范围内提供了教研室需要的相关资料。

调研归来,看着满满的收获,杨飞龙感慨良多:“如果说联合参谋人才培养是一场战斗,我们就是一线前沿,那么全军其他单位都是大后方。”

告别了单打独斗,杨飞龙在友邻单位的支持下,把联合作战人才培养带上了新轨道。

某主干课程是提高联合岗位任职能力的业务基础,教学内容多、时间跨度长、组教力量需求大。杨飞龙大胆探索“内聚外联”式联合育人教学新路子统合内外师资力量,组建了“4系、9室、36人”的专家教学团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正好遇到一批学员的毕业考核,见到了这样一支联合考核组:他们中不仅有专家教授、各战区机关干部,还有军委机关领导。

一次毕业考核,考核组有必要这么兴师动众吗?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杨飞龙说:“外界的关心关爱,对于学员来说,既有沉甸甸的压力,也是难得的实习机会。”

联合参谋人才这个班次,入学前、结业前都要通过由军委机关带队组织的选拔考试。不仅入学考核有淘汰,学员在校期间也实行全程考核、全程淘汰,大家不敢有丝毫松懈。同时,他们还要走出课堂走进战区,编入局室、进入席位进行全方位实践锻炼。

首期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空军学员彭树,2018年通过嵌入值班席位,观摩联合值班、参与情况处置,熟悉了解战区情况。毕业被选拔到某战区后,彭兵适应很快,已经在自己的作战席位上担负日常值班任务。

学员们的成长让杨飞龙欣慰的同时,也增添了信心。“尽管这场人才培养之战困难重重,但我们有信心取胜!”他说。

眺望未来,他们从课堂上看到了什么

2019年12月,有了前面的探索积累,副教授刘宝山信心满满走上想定作业课堂,没想到险些下不来台。

刘宝山按照往年套路,引导学员围绕联合作战战役布势展开激烈讨论。“教员刚才总结得不错,但这是老套路打法,现在应该是这样……”来自某战区作战部门的一名班长举手发言。

那一刻,刘宝山紧迫感油然而生:现代战争战法年年更新,学员思想这么活跃,教员稍不注意更新知识就会落伍。

感到更大压力的,是系主任杨飞龙。2019年,杨飞龙专门走访了各战区,对战区人才需求,毕业学员在战区任职状况进行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杨飞龙发现,战区机关“上上下下都在研究联合作战”,担负一线值班任务人员的能力水平提升很快。战区在变,部队武器装备在变,对手也在变,教研系如果不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就会落后于战区联合岗位需求。

调研归来,杨飞龙对于联合参谋实施高效选拔与精准培养,有了更深地思考。他带头向千辛万苦探索形成的传统模式发起了挑战。

翻看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记者看到,杨飞龙带领团队设计了标准化的联合参谋能力标准框架,并围绕基础能力、通用能力和要素岗位构建起了能力标准体系。目前,已有战区将该标准框架内容融入人才能力检验评估指标体系中。

学员的视野随着课堂的延伸不断拓展,而教员的足迹走得更远。

今年年初,教授石道祥买好了回家机票准备休假。这时,他得知某战区要组织一次远海训练。考虑到此次出海和自己负责的课程直接相关,石道祥向上级机关申请参加。2月底,石道祥返院后,提交了一份跟随海军远海联合训练的报告。

一次跟训跟学,教授马志松登上了辽宁舰。站在航母甲板上,看着不远处伴随的舰艇编队,听着呼啸升空的舰载机,马志松思绪万千:作为一名曾经长期从事军种教学的骨干,要实现向联合转变,必须扑下身子当小学生。

采访中,记者总能听到不少时髦词汇:副教授赵岩利用“毛松香行动之九屏幕法”,组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训,受到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学员们的追捧;教授罗显廷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入军事案例课程开发,通过思维训练研究技术,辅助提升联合参谋在应对复杂态势问题时的分析、处理效果和效率。

近两年来,杨飞龙带领全系教员聚焦专家型参谋的岗位需求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不仅把战区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还在消化吸收战区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二次创新,新编写了数十套课题教材。他们整体压减理论课比重,充实增加战略、军种、外军授课内容,加大专业课、实践课比重,调整优化了数十门课程设置。

前不久,他们围绕联合岗位资格培训专业建设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研究细化了评估标准,向着为战教战、精准施教又往前迈出了一步。

不久后,他们将迎来新一批学员,这些学员也将迎来新的教学内容、培训模式,一颗颗新的火种将被点燃,迸发新的能量……

(本版所提学员名字均为化名)

版式设计:梁 晨

战位说

转型,就是从一个熟悉的领域转到一个不熟悉的领域。

从军多年,我亲历了数次转型,但都没有这次转型深刻、彻底。因为承担着教战研战的重要责任,所以我们不是“一般的教员”,因为培养的学员直接面向战场,所以我们必须成为“不一般的教员”。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教研室的教员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员100%具有联指机构跟训经历、100%能够承担联合参谋核心班次教学任务。很多教员由“陆军通”变成了“联合通”,参与指导多个战区的联合演训活动。

培养联合型学员,我们要首先成为联合型教员。为了在转型中重塑自我,我和其他同事一样,先当学生再当老师,向“没有围墙的联合作战学院”学、向各军种的学员学。

根据学员特点,我们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提升教战研战能力,全身心投入教学。

——联合作战学院某教研室主任 吴宏启

去战区前,我听别人说,工作中最怕的就是同事说的名词概念听都没听过,部队提的任务需求不知从何下手。

10个月的在校学习,我们收获颇多。理论授课让我们理解掌握了各作战领域最基本的知识框架和技战术运用规则;演练教学让我们学习领会了灵活机动的战法运用。这段学习经历帮我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根基,理清了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年的战区工作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确实让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能力上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

——毕业学员 倪 浩

前不久,在一次“联合作战方案拟制”作业课上,我看到一些同学面对想定材料面露难色,对“战役布势”不知该如何进行筹划,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其他军兵种力量不熟悉。

联合参谋是联合作战筹划和指挥控制的智力支撑。未来战争,是联合体系支撑下的精兵作战,这就要求联合参谋必须具备较高的联合素养,首先要对“家底”一清二楚,对“我情”了然于胸。

具体来讲应做到“三精通、三熟悉”:精通本军兵种、熟悉其他军兵种,精通本专业、熟悉其他专业,精通战役层面、熟悉战略和战术层面,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交互的“网状”知识结构。

——在读学员 杨再来

(闫晓强、孙 蓓整理)(■ 周 远 特约记者 闫晓强)

作者:探索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