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广东省文化馆“在粤”系列活动启动 许钦松分享“如何将岭南山水入画” 正文

广东省文化馆“在粤”系列活动启动 许钦松分享“如何将岭南山水入画”

2024-04-24 06:46:44 来源:瑜维娱乐网作者:综合 点击:595次

原标题:广东省文化馆“在粤”系列活动启动 许钦松分享“如何将岭南山水入画”

8月23日,在粤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广东省文化馆主办的省文松分水入2020年“在粤”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野旷天遥——许钦松山水画展”开幕仪式,在广东省文化馆小剧场举行。化馆活动画

作为“在粤”重磅推出的系列许钦享何首场活动,展览展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启动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将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许钦松近年创作的南山40余幅山水画作品。展览将持续至9月20日。在粤开幕当天,广东小剧场还举行了“品读中国山水画”——许钦松艺术分享会,省文松分水入山水名家与观众“零距离”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化馆活动画创新密码。

2020年“在粤”系列活动以“粤色生香在广东”为主题,系列许钦享何聚焦岭南地方文艺创作。启动主办方期望,将岭通过文艺名家与公众零距离互动,实现“粤文化”和“粤生活”的交融。

身游水墨,静享山水辽阔

步入省文化馆的展厅,如同置身于许钦松创作的“水墨江山”之中。长达11米的大幅新作《江云无尽图》迎面而来。画面里,滔滔江水自西向东奔流前行,水雾氤氲,生机十足而又不给人以压迫感。观众驻足画前,如同品鉴一首无声的“水墨交响曲”。

本次展览分为“重置的空间”“重思的畅神”“重悟的通感”“重溯的造化”4个章节。许钦松带领观众们于水晕墨章间,体会山水中的诗情画意。其中,“重置的空间”展示的均为“许氏山水”新作。作品通过传统山水画创作空间概念的“重置”,转而追寻“画外之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曾评价,许钦松作品具有非常特别的“黑白节奏”。许钦松的山水画以黑为主,少有色彩渲染,笔墨处理也首先聚集于全画大的黑白关系上。许钦松表示,这得益于自己早年从事版画“跨界”的创作经历:“版画让我的水墨画更有‘力度’。如果没有版画的支撑,我的水墨画也可能没有这种大开大合的整体性了。”

近两年,许钦松先后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多个要职卸任,每天作画、写字、读书,因此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山水画创作。他向记者介绍,正在对“淡墨的积墨法”展开实验,让笔下山水透亮澄明、又不失厚重感。

《江云无尽图》完成于今年疫情期间。“这幅作品也包含着我在这段时间,对艺术家如何回望过去、走向未来的反思。”许钦松说,再过两年就年满七十了,“这对山水画家来说还在盛年,期待以更好作品与大家见面”。

艺术“在粤”,文化与生活相约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座“高峰”,呈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与国人的审美需求。不过,如何品读一幅山水画,许多现代观众却苦于找不到窍门。开幕现场举行的“品读中国山水画”艺术分享会上,许钦松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山水画的“堂奥”。

分享会从国画门类、历史、技法、场所等角度,搭建中国山水画发展变化的框架。“山水画有‘四看’:看气韵、看笔墨、看意境、看时代。”许钦松开宗明义提出品评山水画的四个“坐标系”:“品评中国画不能只看‘像不像’,‘道’才是山水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体现着山水画的特有本质。”

谈到山水画创作,自然离不开滋养它的土壤。“北方的画家总是说,岭南画家用色过于鲜艳。可等他们来到南方,看到南国四季繁花盛开的景象,不触景生情也难。”走过无数名川大山,南国特有水源丰沛、袅袅烟云的景象,也在许钦松《云涌珠江》《风起南方》等多幅作品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展现。

“广东这方水土培育了我,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关注它、不去表现它。将岭南山水入画,是我作为广东文化人的责任所在。”许钦松向记者透露,他目前正在推进“广东名家画广东名山”创作计划,拟于明年落地,为岭南山水留下一批画卷。

近年来,通过发起创办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许钦松团队在培养广东青年美术家、乡村美术教师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参与广东省文化馆“在粤”系列的首展,许钦松对“在粤”的立意同样饱含深情:“‘在粤’这个品牌特别接地气:我们不管走多远,‘在粤’就是我们的根,它是我们情感的所在,也是我们文化前行的动力。”

广东省文化馆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毛凌文介绍,“在粤”系列年内将邀请多位知名艺术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新文艺群体代表加盟,陆续推出4场不同的文化展览活动,内容涵盖美术、音乐、非遗、漫画等领域,将更多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呈现给市民,促进学术界、艺术界和社会公众“零距离”交流互动。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孙羽嘉 通讯员 李曼霞

■对话

许钦松:

发掘、呈现更多本地优秀文艺作品

本次展览是“在粤”系列活动的首展。您如何看待“在粤”活动对广东文化建设的创新意义?

许钦松:没有公众的艺术是不完整的。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取决于他的作品究竟能给老百姓带来怎样的审美享受。所有的文化建设最后都必须落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服务于在这里生活、成长的人们。我们的艺术创作最终也要面对广东观众。他们如何接纳、欣赏我们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从不认为广东是“文化沙漠”。广东一直是“新文化”成长的地方。多少年来,许多艺术的创新成果都是先从广东发端、继而影响全国。“在粤”系列活动既保持开放与落地,同时又用专业的眼光策展。我期望,通过“在粤”品牌的打造,发掘、呈现更多本地的优秀文艺作品,让老百姓能看得见好东西,塑造起广东人强有力的文化自信。

普及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是您近年的工作重心之一。您对青年艺术家的“在粤”创作有怎样的期许?省文化馆平台可以为艺术公益项目推进创造哪些条件?

许钦松:在我接触艺术之初,澄海县文化馆的版画讲习班给我难忘的艺术启蒙。没有这些启蒙老师的滋养,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为了激励青年艺术家创作,我们设立了“许钦松创作奖”。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也培育出许多坚持创作的新人。但他们未来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进一步的扶持。

青年艺术家特别需要艺术展示的平台。但对他们来说,高端美术馆的门槛太高。这些连装裱费用都要节省的年轻人,很难通过个人力量举办画展获得社会的关注。我希望,省文化馆能成为优秀青年艺术家展现创新锐气的“发声地”,让他们能有更大的平台去展示自己的作品。

此外,我过去也做过乡村美术教师,十分关注乡村美育的需求。许多乡村都没有严谨、成系统的美术教育,也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这些年来,我们在清远、韶关、肇庆、河源积极推动“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计划也需要文化馆志愿服务力量的支持,更高平台的参与,也可以让乡村美术教师的文化自信与地位得到提升。(杨逸)

作者:热点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